文化藝術公共服務消費生態生活方式公民社會人文香港第�佰肆拾玖期“話說公屋”展對於香港人而言,儲存“公屋”是各種港片酷愛的熒幕背景板,沐浴著港片長大的觀�早已熟知以下鏡頭——— 長長暗暗的走廊里,左右兩邊是一扇扇橫拉式的閘門,鏤空的防盜門中間掛了一小塊布簾。當有人敲門的時候,就會聽見屋內大聲應一句“邊個啊(誰呀)”,然後花花的布簾被掀起,主人探出腦袋來張望。透過虛掩的門縫,飯桌、床鋪、電視機等家具一覽無遺,淡綠色的格子瓷磚地板亦將那個年代的風情韻味曖昧地映出……“公屋”伴隨著香港人走過了大半個世紀,一套關於公屋的史學也日趨成型——— 從9月27日起,位於九龍公園的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辦了名為“話說公屋”的系列展覽,通過圖片、視頻以及微型紀錄片等多媒體形式,將香港公屋的前世今生娓娓道出。有趣的是,該展打破了常規藝術展、畫展、圖片展“四平八穩”的展出形式,採用多個“微型故事”呈現人與公屋的別致關係,這也照應了展覽“話說”的主題。它用接地氣的方式向世人宣告,這並不是一個為政府“歌功頌德”的展覽,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化身為“講古人”,道出自己與公屋不得不說的故事。“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公屋”,微紀錄片將香港公屋史娓娓道出何謂“話說”?舊時粵語說書被稱為“講古”,而講古的第一句常常是“話說上一次講到……”。這樣的開場白毫無架子,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這也是老一輩粵港聽�甘願把耳朵湊到收音機旁細細品聽一個下午的緣由所在。而這種“講古”的功力,也被本次“話說公屋”展覽的策展人員繼承了。“話說公屋”展覽現場,一張張五六十年代的舊照片、一件件被制成立體樓宇模樣的模型,都是在對公屋舊景進行逼真的還原。卡通標誌、人物圖案、年代簡介以通俗的方式向觀�“話說”著那個年代的公屋美學。最早期的公屋,俯瞰圖是“H”字形,樓高5至7層,沒有電梯,沒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居民只能在門前騎樓搭灶煮飯,刮風下雨爐火就會滅掉。六十年代初,徙置大廈採用“L”和“I”形設計,提高每個單位的通風及採光度,後期每個單位開始設有獨立廚衛,樓層更高達10層以上,電梯開始成為公屋的“標配”。八十年代末,公屋普遍採用和諧式大廈的建築方式,樓層可達40層以上,呈“十”字交叉,大廈與大廈相連,靈活性得到加強,單位內部採用無間隔設計,住戶可因應需要自行間隔房間。21世紀後,香港當局建造公屋更崇尚“因地制宜”的設計方法,充分發揮土地發展潛力……淺顯易懂的“話說”,給觀�們普及了香港公屋進化史的相關知識。但光有靜態圖文的“話說”顯然不夠給力。展覽中特設了一塊多媒體互動熒幕,僅需用手指輕輕點擊,便可觀看一幕幕由公屋居民自行攝製的2-3分鐘的微型紀錄片。公屋街坊親自上陣當主人公和旁白演員,童年時光、鄰里趣事、坊間傳聞……六十年香港公屋史,在一段段微紀錄片中得到了另類的濃縮。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話說”。K oney拍攝的是《華富拾趣》。她是一名空姐,在華富�住了24年,童年時代,華富�的“鬼屋”傳聞讓她和她的小伙伴們“爽歪”了,他們組成“敢死隊”去“鬼屋”探險,發現了“神秘物體”———一個瓶子,裡面寫著“我在對岸啊,有沒有人啊”,把大家嚇個半死。而搜集這些“靈異事物”、分享恐怖談資竟成為了她童年時代不可或缺的娛樂。《彩虹光影》說的是一位廣告人D IA N E在緊迫迅猛的工作節奏、慢悠悠的屋�節奏中來回切換的體會。他略有詩意地描述道:“只要回到彩虹�,就能把全身的每一寸肌膚都放鬆下來,因為這裡是另外一個世界。沒有疾步而行的白領,只有慢悠悠做晨操的老人;沒有急促的汽車聲,只有婆婆閑聊的隻言片語;沒有燈紅酒綠,只有傍晚時分亮起的萬家燈火。”同樣對“悠閑”這個關鍵詞愛不釋手的,還有雅寧苑的布先生。布先生早年“行船”,時常海上漂泊,現在終於穩定下來,但夫妻倆還是離不開海。如今,他們身處香港最南端的屋�,位於長洲島上,只需站立便可眺望萬頃碧波。布先生喜歡劃龍舟,布太太閑時酷愛釣魚,他們在簡陋的公屋里過上了另類的“海尚”生活。“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公屋”,因“公屋”而締結起來的人情紐帶,已經成為香港這座城市獨特的社交關係之一。不同于工作的“忙”,生活中的“閑”更能體現出香港的街坊人文。這在微紀錄片中亦有反映。譬如,秋瓊婆婆和孟義婆婆相識于屋�,當年大家都是十幾歲的小姑娘,轉眼間50年過去,兩位老太太還是早茶隨叫隨到、旅行親密結伴的“閨蜜”;廣福�的李姑娘,機緣巧合之下加入了義工婦女小組,她的兒子A ndy,雖然不住廣福�,但每周都會回來踢球,因為他捨不得這裡的球友。後來A ndy受到媽媽的影響,自願成為義工教練,經常教小朋友玩橄欖球,從你手到我手,傳的不僅是球,也透著街坊公益文化的溫情色彩。添入親民元素“唱讚歌”的展覽變成門檻很低的集體娛樂 香港的許多影視作品、公益廣告,也在對公屋文化進行推廣。很多影視明星、導演、廣告設計人正在以公屋為原型,進行更廣義的“話說”,這種“話說”不僅包含了對昔日集體記憶的緬懷,更帶有某種“再創作”的韻味。在香港,很多明星都出身屋�,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屋�仔”,如曾志偉、梁家輝、劉德華等,所以在這批“屋�”背景的港星身上,往往帶有鮮明的地域烙印,這種“市儈”的演出風格也往往帶入到他們的從藝生涯中。另外,早年T V B絲苗米廣告作品也是以“公屋”為創作素材的成功範例。廣告畫面中,一群小孩在公屋樓下的空地上踢球,出身于不同地域的媽媽站在公屋樓上,用各色方言呼喊“食飯啦(粵語)”“j迷你倉aboom啦(潮汕話)”……直到一陣飯香飄來,小孩們才一溜煙兒跑回家去。如此溫情脈脈的廣告畫面,頻頻發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公屋群落中,但如今公屋日趨“私化”,人與人的活動空間被割裂,“你媽喊你回家吃飯”的情景已不可能再現。又如許鞍華的作品《天水圍的日與夜》,這是一部典型的“公屋影片”,影片講述天水圍這個舊式屋�中點點滴滴的街坊故事,是港式人際文化的一次藝術化描繪,而同樣表現屋�濃郁人情味的電影作品還有《我愛H K開心萬歲》,據聞,曾志偉選定屋�這一題材,正是基於自己對舊時住所的回憶,當時,他和家人與鄰里守望相助,即使蝸居也覺得很溫馨。不過,現今高樓大廈籠罩下的香港,空間變大的同時,也拉遠了鄰里之間的關係。“找回逝去的公屋溫情”或許正是他�動拍攝的初衷。更大範圍的“話說公屋”,早已滲透到香港影視、設計、美術等各個人文領域。而稍微年長一點的香港人,自己的人生經歷中均或多或少地沾染上“公屋”的色彩,但這終究只是公屋的“過去式”。如今,當公屋環境愈發現代化、時尚化之時,新的街坊傳奇和屋�佳話亦正在醞釀,它們延伸著香港公屋史的“現在時”,接駁著時間軸上“未來”的一端。更廣義的“話說公屋展”滲透到香港影視、設計、美術等領域耐人尋味的是,為何一個官方主辦、帶有“唱讚歌”意味的“話說公屋”展覽,最後竟演變為一種追憶公屋的“全城互動”?或許,答案就在“話說”這個微妙的字眼上。有了“話說”、有了“古仔(粵語,意指故事)”,就等於具備了某種天然的親民元素,枯燥、生澀的文化展覽一下就成為了門檻很低的集體娛樂。“用‘講古’的形式來辦一場展覽,利用了一些當代藝術資源,把涉及到民生住房的問題、社會熱點問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其通過一個藝術化的方式來表達,這個思路是非常巧妙的。”深圳雕塑院院長、公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孫振華說。沒有字正腔圓的歌功頌德,沒有誇誇其談為自己樹碑立傳,而是讓民�自己發聲,通過群�口語化地講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還原了公屋的面貌。更重要的是,這也是群�表達民意的有效渠道。“通過街坊的交流和溝通,把社會熱點公開化、明朗化了。”然而,“雖然同樣是公共藝術,但是在深圳和香港的表達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知名藝術評論人、宋莊藝術節總策劃岳路平指出,這種公共性質的展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台灣藝術家李明維就曾經做過一個“話說金門”的活動,讓金門的群�、學者、外國藝術家都來講金門的故事,然後把這些播放器放在金門的大街小巷,草叢里、大樹上、花園里,讓大家在散步、買菜的時候,都能聽到娓娓道來的本土傳奇。而這個活動,也是由當地官方、文化部門主持開展的。“反觀內地的城市,以房屋公益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往往帶著濃重的商業氣息。房地產開發商打著公共藝術的幌子來做地產營銷,缺乏真正具有人文性的內涵。”岳路平補充。由政府機構主辦,但卻沒有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傲慢態度;由文化部門支持,因此沒有追逐利益的商業企圖。這個展覽,不僅是一個公共藝術,更是一個公共話題,它不僅讓群�參與看,更讓群�參與說。“這是香港的優勢,在言論的疏通渠道上,香港比內地更優越。”岳路平指出。而“去門檻化”、“親熱點化”,也是本次“話說公屋”展體現出來的積極元素。香港藝術推廣人賈士奇認為,這有助于提升、改變香港建築史的描繪方式。“過去的‘歷史’大多只是存留于紙面上,但把歷史做成‘公共藝術’,用多媒體、聲光影像的方式呈現,吸引全城互動的尚屬少數……‘話說公屋’展覽,把主題聚焦到時下香港人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又把各方說法納入,避免‘一言堂’的尷尬,這實際上更新了傳統‘寫史’和‘寫實’的方式,它讓枯燥的史學呈現出一個可以‘全民訴說’、多媒體記載的生動模樣。”秘游香港之TVB景觀游玉葉甜品與民園面家它們的當家美食分別是糖不甩、鮮牛肉撈面中環的大排檔不計其數,不過其中最有電視緣的當屬位於伊利近街與荷李活道的玉葉甜品和民園面家,《妙手仁心III》中出現的豬骨粥以及《建築有情天》里男女主常吃的雲吞面就出自民園面家。經營了數十年的民園面家本是大排檔形式,後因店主2005年過失,大排檔牌照便被政府收回,如今已經變成一個普通的茶餐廳,味道不能說出眾,盡管因位置關係,店內不少大明星關顧,店內有許多店家與明星的合影,還是奉勸慕名而去的人“別以美食為目的而去,就當懷舊,或電視迷尋根而去”。當然來到店內還是能點碗店內當家美食———鮮牛肉撈面。和香港所有茶餐廳的食物一樣吃完留不下印象,但在吃的當下還是能感受牛肉燉煮的入味以及面的彈滑。為何提到民園面家就得說到玉葉甜品?兩個鋪頭其實有同根的淵源,據街坊們傳言,民園面家的家事都好似一部T V B劇,當民園面家曾經的話事人老父親過世後,民園家兄弟不合,弟弟娶了玉葉甜品家的女兒為妻,最後把甜品店發展成了甜品粉面鋪,兩兄弟隔街打擂台。但大多數街坊還是習慣先去民園面家吃碗面,再去玉葉甜品吃綠豆沙和糖不甩,傳聞其綠豆沙會細心篩去豆皮,所以味道比別家的綠豆沙更為細膩,再搭配薏米,就格外解暑除濕。地址:民園面家:中環soho荷里活道68-70號A ,玉葉甜品:民園正對面出品:南都深圳雜誌部監制:夏逸陶 池少偉總策劃:南島策劃統籌:馬凌 周吟王相明採寫:南都記者 周正陽 田恬 實習生 黃穎鳳圖片:CFP“去門檻化”、“親熱點化”,也是本次“話說公屋”展體現出來的積極元素。展覽中特設了一塊多媒體互動熒幕,僅需用手指輕輕點擊,便可觀看一幕幕由公屋居民自行攝製的2-3分鐘的微型紀錄片。self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dd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