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青曾經井居男 上班掙工資井居生活十多年,儲存到如今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住宿,在北京晨報的持續關注下,短短一周的時間里,王秀青的整個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2月25日,王秀青領取到他入職以來的第一份工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一切做夢也沒想到。12月4日,北京晨報記者在朝陽區麗都花園路發現井居者王秀青,當時的他對記者多少存在一些戒備心理,很不歡迎這位闖入他井下生活的不速之客。12月5日,王秀青為省錢供孩子上學、在井下生活十多年的報道一出,即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多家媒體跟進報道。12月6日,得知住人井被封,王秀青沖著記者吼道:“您就是個騙子!”網絡也出現對記者,乃至對北京晨報的指責,認為因媒體的報道才令井下居住者流離失所。就在當天,記者拜訪王秀青的懷柔老家,見到了他學習成績優異、禮貌懂事的三個孩子,也親眼見到了他貧寒的家境。關於王秀青的一系列報道,讓社會各方感受到這位父親的勤勞憨厚,孩子們的努力上進,大家紛紛伸出援手,幫助這個貧困的家庭。12月9日,一家公司與王秀青簽訂了幫扶協議,承諾幫助三位孩子完成學業。12月10日,王秀青到北京城市學院正式報到上班,有了穩定的工作和免費食宿,王秀青感慨萬千。他說:“原以為我會在井下呆一輩子,直至某天死去也無人知曉,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現在簡直就是天堂。”12月25日,王秀青領取了自10日入職以來的第一份工資,扣除各項保險後,一共發了1609元。“我們每月25日發工資,我還沒到一個月,所以就這麼多工資,還有1000元的貧困補助沒發。”他告訴記者,平日在學校里修修桌椅板凳,遇到有考試,幫助清理考場。對於現在的生活,他感到很滿足,“每周六會休息一天,上周六回麗都花園路一趟,和以前的老朋友們聊聊天,敘敘舊。用之前好心人的捐款,把環衛工人的賬還了1萬元,現在工資攢著,還中巴司機的錢。”如今,王秀青一家與記者已經成為了朋友,或者說是親人。家里遇到什麼事兒,王秀青的妻子彭雪伶都會打來電話,與記者交流探討,若孩子在家,都會輪流接電話,說說近況,談談學習。記者偶爾也會翻翻“舊賬”,調侃王秀青:“我還是不是騙子?”他總是露出一臉笑容,憨厚地說:“不是,我該好好謝謝您,謝謝幫助過我的所有人!”晨報記者 楊奕張必清態度終轉變 最牛違建拆在8月12日,北京晨報獨家曝光了位於人濟山莊B棟頂層平台上的“最牛違建”。此文隨即引起社會上的極大反響,在城管部門的監督下,最牛違建開始拆除工作。如今小半年過去,原本2層樓高的違建已基本拆除,違建的主人張必清的態度也從“不怕告”變成了“配合拆”。在前期採訪過程中,張必清對擾民和房屋是否為違建一事態度強硬,“既然敢住在這裡,就不怕告”。城管工作人員也表示,已多次聯繫張必清未果,所以沒能順利進入違建進行檢查和測量。不過,當北京晨報報道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時,張必清開始在採訪中多次強調自己不會說類似“張狂”的話。不僅如此,他還一再表示,會積極配合城管部門的工作,儘快拆除違建。近日北京晨報記者再次來到人濟山莊,原本被假山和植被巧妙裝飾的二層小樓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頂層的一片垃圾山。記者在頂層平台上看見木條、金屬框、塑料泡沫等雜物堆積在樓頂上,工人用白色塑料袋裝著垃圾往樓下運。城管部門表示,違建目前已基本完成拆除。張必清本人則稱,運輸垃圾還需一定時間,預計在明年初徹底完工。現在說起違建拆除一事,小區居民拍手叫好,這和之前談及張必清和違建一事諱莫如深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由於張必清曾經因違建和鄰居藍先生髮生過衝突,很多小區居民對於違建一事不敢多言:“我害怕被報復。”藍先生一家也從起初迴避媒體,變為對北京晨報說出心聲,也對北京晨報報道此事表示感謝,“看到違建拆除,我回到老家的父親開心得一夜沒有睡著覺。感謝北京晨報。”晨報記者 張靜雅張婷 李桂離迷你倉不離家 相親男登門“小半年的時間,我們就沒閑著過。”張婷笑著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因車禍高位截癱的李桂受妻子悉心照顧多年,但考慮到張婷的未來,他毅然提出離婚,本報今年6月27日曾以《妻子帶著癱瘓丈夫尋另一半兒》為題對此事進行連續報道。如今半年過去,北京晨報記者再次登門,這對離婚夫妻依然過著“離婚不離家”的生活,只是這半年,家里來了不少主動上門相親的男士。近日,北京晨報記者在未提前打招呼的情況下突然拜訪。張婷聞聲而出,驚訝之後、連忙熱情地招待記者進門。依舊整齊的院子、乾淨的房間,只是牆上、桌子上多了幾張她和前夫李桂的結婚照。火紅的床單、棉被,還有牆上新增的紅色玫瑰貼紙、兩人的婚紗照,如果不了解情況,定會誤以為這是某對新婚夫妻的新房。“快請坐。”躺在床上的李桂連忙招呼記者。李桂被棉被裹得很嚴實,曬著太陽,面色紅潤,只是相比半年前瘦了些許。“冬天天冷,不能出門,身體情況會差些。”李桂介紹說,半年來家里常有客人上門,有媒體記者,也有上門相親的男士,給家里增了不少人氣,但張婷卻依舊踏實地照顧著自己,沒有任何改變。“很多人問,為什麼我們那麼相愛還離婚,其實我們也不知道。無論有沒有離婚證、複婚證,我都得一直照顧李桂。”(文中均為化名)晨報記者 曹晶瑞果果小小手機殼 生命的火種11月18日,《買個手機殼 救救小果果》的報道一出,當天凌晨,兩歲腦瘤兒童果果家的淘寶手機殼店便有顧客詢問,一周的銷售額加上捐款夠支付果果5個月的化療費。一個小小的手機殼成了延續果果生命的火種,這個連遭厄運的家庭,因為受到各界關注又重燃希望。今年7月果果查出腦瘤後,姥爺一著急也病倒了,為了讓父親專心養病,果果父母在木樨園附近租了間半地下室。當北京晨報記者來到這裡時,果果剛結束一次化療回家,這間小屋還沒有什麼“人氣兒”,牆角堆了一袋子手機殼,果果爸一籌莫展地說,年初他因急性胃穿孔住院後,龍情數碼網店的生意一直不好,每天僅有一兩單生意,卻要依靠它支付果果每月四五千元的藥費。隨後,北京晨報記者再次來到果果家,發現家里氣氛輕鬆了不少,積壓的手機殼賣得差不多了。指著床上放著的小熊毛絨玩具,果果媽說,報道後有讀者去醫院看孩子,送了玩具和衣服,果果都很喜歡,“沒想到受到這麼多好心人的關注,一個多月賣貨的收入加上捐款一共有6萬多元。”“報道確實幫了大忙”,果果媽稱,“由於孩子的病不是一時半會兒能看好,希望今後還能有更多好心人繼續關注果果。”晨報記者 張樹婧張洪銘告別火爆日 重歸平凡時隨著今年新一屆領導人的上任,一個名為“學習粉絲團”的微博一夜間火遍全國,各地媒體甚至外媒都迫切地希望揭開這位神秘博主的面紗,於是80後男生張洪銘出現在公�的視野。但近日,他向北京晨報記者坦言,隨著熱度消退、資源缺乏,他的“微博事業”正處於瓶頸期。來自四川巴中的張洪銘是一名肄業大學生,如今在無錫一家汽車零件廠擔任操作工,他笑稱自己是個“沒錢、沒房、沒老婆”的三無人員。“學習粉絲團”如今已不再拘泥于有關國家領導人的消息,成了一個大雜燴。“有時間就更新一下微博,內容也根據自己喜好,我沒人、沒資源、沒時間啊”,張洪銘依然記得,在微博最紅火時,一條關於習大大的照片就能被轉發近10萬次。如今坐擁著223萬粉絲,每天的轉發量卻只有一兩千次。回溯到今年2月,那時“學習粉絲團”突然宣佈暫別,一天後又火速回歸,引發各種猜測。現今談及其中緣由,張洪銘坦言,當時自己突然成為被媒體追逐的對象,加上個別網友的惡意攻擊,他承受不起壓力,所以離開,但後來看到粉絲們的大力支持,就又回來了。至於“學習粉絲團”是否曾給他帶來經濟利益,張洪銘表示,“有人私信想做廣告,我沒理;有些公司想請我去搞微博營銷,我也沒去。”他解釋說,“學習粉絲團”就像自己的孩子,只想單純地把它維護好。”晨報記者 彭小菲self storage
- Dec 31 Tue 2013 13:22
他們的生活因報道轉折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