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北京與香港源遠流長,迷你倉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大橋早已跨越在這兩座相距2,500公里的城市之間,將中國最引人注目的兩座城市緊密聯繫在一起。而創刊於1948年、1985年就在京正式設立辦事處的香港《文匯報》,作為立足香港、背靠祖國的中文旗艦報章,不僅見證並記錄了京港一路攜手同行的歷史腳步,更充當著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的使者,溝通兩地政府和企業,拉近民心。值此香港《文匯報》創刊65週年之際,我們回顧過去幾十年京港合作發展之路,並憧憬兩地合作共贏的光明未來。 京港 互為重要經貿夥伴 文匯 搭台助陣巧促投資 過去幾十年,尤其是香港回歸至今,北京與香港已經互為對方最為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香港,是最早在北京投資的境外地區,也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香港在北京的投資不降反升。 北京市副市長程紅早前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香港是北京最大的外資來源地,目前港資在京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1.1萬家,實際外資累計約200億美金,佔據北京外商投資1/3江山。與此同時,北京走出去的首選地也是香港。截至去年,在港投資的北京企業約300家,85家北京企業在港上市。 程紅說,多年來北京與香港始終保持著緊密聯繫,除了製造業,近年服務貿易等新興產業亦呈現良好合作態勢。其中北京服務貿易發展能夠突飛猛進,並服務全國,香港在京服務機構可謂功不可沒。 對於京港政府和企業來說,自1997年開辦至今的「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已是京港經貿合作的重要平台。香港回歸祖國當年的10月,京港洽談會在北京舉行第一屆並一舉簽約14.62億美元,此後每年輪流在京港兩地舉辦,到今年已是第十七屆。京港企業借助洽談會這一平台探討合作發展的商機,並取得豐厚碩果,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評價,歷屆京港洽談會有力促進兩地經貿合作不斷發展。 作為京港兩地溝通交流的使者,香港《文匯報》從第一屆開始就深度參與到洽談會的台前幕後,每年都以大量報道見證洽談會取得的成果和京港合作的進展,更為兩地政商界的合作「穿針引線」、「搭台助陣」。每逢京港洽談會在港舉行,香港《文匯報》公關公司會假其在港多年的人脈和地位,為北京區縣與香港各大商會、企業之間牽線搭橋,近年北京在港舉辦的招商引資推介活動中,將近八成都是由香港《文匯報》承辦或在幕後發揮重要作用。 從2012年開始北京又創辦京交會,誓將京交會打造成城市名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香港《文匯報》再次化身北京與海外溝通的橋樑,作為京交會唯一的境外戰略合作媒體,發揮領銜的海外華文媒體合作組織的優勢,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報道推廣,實實在在的推升了京交會在海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對於未來京港合作,「北京與香港各具特點,可互相取長補短。」在程紅看來,香港具有產業優勢和技術優勢,北京則具有地理優勢和人才優勢,兩地的服務貿易合作可謂是強強聯合,在今後的發展中,兩地亦將繼續互利互惠,共同走向國際。 香港貿發局總裁林天福也憧憬,京港兩地的合作正在由單一的經濟往來向文化、教育、醫療、城市建設等多元化發展。香港企業更可通過北京輻射至全國。過去京港合作以走進來為主,未來兩地如何一起走出去將是更重要的課題。北京可以更多利用香港在國外建立的網絡,利用香港國際化的條件和經驗,與香港企業一同走向世界。香港企業也可以利用這些企業的龐大資源,進行優勢互補,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京港 文化交流大有可為 文匯 搭青年交流新平台 近年來,京港兩地的合作領域已從貿易投資拓展到高新科技、物流、旅遊、專業服務、環保、城市建設和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文化交流及文化創意產業,更被兩地政府視為大有可為的合作課題。 香港前政務司長唐英年表示,北京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國際網絡。香港是最國際化的城市,也是中西文化彙集交流的大舞台,京港兩地有條件也有能力共同開發中華文文件倉這塊珍貴而且是取之不盡的資源。香港貿發局總裁林天福也認為,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北京又是中國的首都、著名的古都,有條件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文化產品。北京與香港合作,可通過香港這一獨特平台,把自己的文化產品推廣到全球。 去年京港洽談會期間,京港簽署文化交流合作協議,鼓勵支持兩地文化機構、企業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建立溝通機制,推動文化交流合作常態化,制定文化交流合作執行計劃,共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與傳播,這也標誌著京港文化交流深入了新階段。 實際上,作為立足香港、背靠祖國的中文旗艦報章,香港《文匯報》很早就在開展內地與香港,特別是北京與香港文化交流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近年香港社會各階層尤其年輕一代紛紛深入內地、進行考察、交流和培訓,已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潮流。順應這一潮流,香港文匯報從2004年開始籌辦「京港澳大學生——心繫奧運北京夏令營」、「未來之星——香港傳媒專業大學生國情課程班」、「未來之星——奧運傳媒考察班」、「未來之星——中國國情培訓班」等一系列活動。如今被稱為「未來之星」的國情培訓班每年在北京定期舉辦,近2,000多香港學生到京參與培訓,學習基本國情,更感受北京風土人情和文化魅力。 對於長期通過影像和文字來瞭解中國的香港學生來說,走進北京胡同,觸摸實實在在的古老城牆,參觀神秘的故宮,在宏大的鳥巢和水立方建築裡感受奧運的激情,在晨光中觀看國旗升起……,是親身感受北京古老文化魅力的難得機會,讓新一代香港人瞭解北京,愛上北京。 北京 新北京引世界關注 文匯 重要時刻從未缺席 北京正在經歷發展的陣痛,跨入中等收入水平階段,增長速度有所下降,經濟從追求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新北京期待全球的矚目。香港《文匯報》作為海外華媒的旗艦,始終與北京同行,在北京發展的重要時刻從未缺席。從北京奧運會,到7.21大雨災,從建設世界城市,到宣揚「愛國 創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 香港《文匯報》以獨特的視角解讀北京,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的北京。 當海外質疑北京奧運工程存在巨大黑幕時,當北京廉租房體制遭到海外眾多猜忌時……,香港《文匯報》往往第一時間採訪權威渠道予以闢謠和澄清,以減少北京在海外的負面影響。 香港《文匯報》更借助其領銜的海外華媒合作組織,為擴展北京在海外的影響力出謀劃策。目前已有來自世界五大洲、逾50家華文媒體加入的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整體影響力越來越大。早在2004年,香港《文匯報》與9家海外華文媒體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合作研討會就在北京舉行,華文報業群英匯聚京城,並得到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等高層領導的接見。近年來,香港文匯報多次聯合海外華媒合作組織為京港洽談會、京交會、北京國際旅遊節等北京大型活動拓展國際影響力。 北京向香港「取經」的重大合作項目 地鐵:北京地鐵4號線是京港兩地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額最大的合作項目,今年下半年開工的地鐵16號線也引入了港資,未來將成為京城南北交通大動脈。由京港地鐵公司負責建造的4號線項目總投資約153億元人民幣,全長約28.177公里,設24座車站,貫通北京城區南北兩個方向,自2009年9月開通至2011年5月,客運量已突破4億人次,開行列車30萬列次,平均兌現率99.8%,正點率99.6%,安全行駛5,826萬公里。 醫改:去年2月,北京市醫管局與香港醫管局完成首次實質性的合作洽商,從香港聘請一名總藥劑師到北京市醫管局工作。香港在藥事服務、藥房管理方面相當成熟,香港醫院中的藥品收入只佔總收入的8%,而北京各醫院的藥品收入要佔據半壁江山,北京率先向香港學習借鑒經驗,解決看病難。 北京市醫管局和香港醫管局達成為期兩年的合作意向,北京醫管局將會從運行模式、決策機制、醫院績效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與香港交流,並採取高層人員交流、專業技術合作、信息資源共享等創新方式推動合作。 存倉
- Sep 06 Fri 2013 15:47
文匯助力 京港同心 與祖國同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