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十多年前,文件倉我在天津工作,而妻子則在楊村當小學教師,於是每逢周末下午,我就騎上飛鴿牌自行車沿京津公路騎到楊村,三十多公里的距離,個把鐘頭便能到達。有時在後坐架上、車把上綁了和掛了些糧、油、核桃、蘋果之類的食品,一路騎來,沿途的村莊、樹木、河流、店舖、鐵道口,熟記在心,倒背如流。我之所以騎車,倒不是為了省幾個火車票錢,而是自由,想騎就騎,想歇就歇。有時遇到大風天,一路把我吹到楊村或吹回天津。三十多年前,兩位退休不久的花甲老人騎單車從南通到蘇州,說是為了宣傳綠色環保。他們到蘇州時,我在飯店門前恭候他們。晚上就餐時,我請他們談體會,說感受。他們樂呵呵地說:「一路騎來數百公里,苦是苦,累是累,但沿途的鄉親們對我們很好,口渴了有茶水,餓了有香噴噴的飯菜,遇到下雨,還有人送雨披。當地媒體記者為我們拍照、寫報道,我們快成為新聞人物啦!」他們旅途中的苦與樂溢於言表,且喜多於憂。二十多年前,幾位台灣客人造訪江南古城,在盡興遊覽了古蹟名勝、品嘗風味小吃後,我派車送他們到火車站。途中,他們見到古城道路寬敞,從不堵車,既高興又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在台北上下班苦於塞車,所以外出辦事,駕汽車遠不如開摩托車來得爽。」十多年前,我所居住的老新村奇跡般地出現了一輛小汽車,牌子是夏利。這下,比過年還熱鬧,孩子們圍�小車看新鮮,大人們相互傳喜訊:「誰家有了私家車啦!」「有了汽車外出旅遊可方便啦!」然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所在的小區四百戶人家,擁有小車二百多輛,寶馬、奔馳、奧存倉、別克比比皆是。這可為難了物業保安,這麼多車往哪兒停啊!一個偶然的機會,馬路邊的大樹下遇到幾位騎友,每人一輛單車,揹個雙肩包,頭戴防護帽,看模樣六、七十歲。個個滿面紅光,精神抖擻,酷似凱旋而歸的勇士或是運動會冠軍。經簡短的交談,才知是老年騎遊隊員。他們騎遍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大有「踏遍青山人未老」之勢。說到旅遊,他們登名山,涉江湖,遊古鎮,玩園林,車輪滾滾,腳印深深,照片、攝像都有記載。臨別時還送我幾本印刷精美的騎遊雜誌。打開《騎遊天下》,使我耳目一新,騎遊元勳、騎遊達人,名聲顯赫。而《韓國騎遊》、《環法騎遊》等報道奪人眼球,幅幅照片光彩照人。真想不到,騎遊這麼遠,名堂可真多,收穫也不少,一個個騎遊勇士快成為當代徐霞客了。過去,中國是自行車王國,家有多少人,必有多少單車。北京、上海、廣州連同許許多多城市都擁有不計其數的自行車。不過,自行車雖多,藍天白雲依舊,花草樹木艷美,頤和園昆明湖的水是那麼清澈。這大概是騎車人作出的貢獻。如今,各個城市車流如潮,連縣鄉都塞滿了汽車,馬路的一半變成了停車場,花園綠地塞滿了小汽車。車主說,停車難,收費貴。城管說,車太多,沒辦法。而霧霾橫行,空氣污染,更多人埋怨都是汽車惹的禍。於是,對汽車既愛又痛。此時此刻,使人不得不對騎遊愛好者表示敬意。騎遊之舉,一是想遊那裡就遊那裡,行動方便,成本較低,不受限制。二是強身健體,鍛煉耐力和毅力,不乏是利國利民的健身項目。三是低碳環保,綠色出行,對保護生態、降低污染大有好處。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7 的頭像
    miniddy7

    miniddy7的部落格

    minidd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