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禪城區經濟科技局公佈張槎針織產業調研報告,self storage稱未來5—8年內,張槎針織服裝產業生產環節必將全部遷出禪城,引發外界關注。張槎是國內最大的針織面料生產基地和流通基地,占國內生產總量及交易量的1/3。然而,在張槎登記在冊的3000多家針織服裝企業中,暫無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也僅有7家。研發創新能力的不足,使得絕大多數企業品牌影響力低或是沒有自己的品牌;由於缺乏廣州中大布匹交易市場之類的交易渠道,張槎針織企業沒法分享終端利潤。由此導致的結果,便是產業核心競爭力與定價話語權的喪失。按此趨勢,生產環節的外遷,或是其難逃的結果。與張槎針織的黯然相比,同為製造重鎮的容桂卻有另外一重光景:就在本月16日,順德首屆電商大會在此召開,京東、天貓、1號店等電商巨頭以及近五百家企業代表,共商傳統制造與電商融合之道。生產過剩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在全球價值鏈上,誰掌握了技術、設計、渠道和品牌等戰略環節,誰就是產業鏈上的王者。●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黃豔姿1“千億大鎮”的渠道突圍容桂傳統家電製造企業陸續“觸網”,催生諸如小冰火人、九鼎、紅城等一批專業為傳統制造企業提供網絡營銷和品牌塑造的“網絡經紀人”,以及SKG(艾詩凱奇)、盛熙電器等專業電商企業。盛熙電器掌門人梁永健是有資格得意的。2005年創立之初,專做代工外銷的盛熙電器,在容桂數以萬計的工商企業中,平凡得引不起絲毫的注意。梁永健想改變這種狀況。2006年,盛熙電器開始轉型做國內銷售,但受限于企業規模小,人手有限,難以將貨物鋪設到所有渠道。同時,商場的門檻很高,上架、扣點等費用讓盛熙難以支撐。這是當時絕大多數容桂企業的狀態:在以製造成就“全國首個億元鎮”和“千億大鎮”,擁有赫赫威名的容桂,到2010年底共有2萬多家工商企業,其中如格蘭仕、海信科龍、萬和這類超億元企業僅80多家,大多數製造企業仍然位於產業鏈的中低端,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普遍缺乏品牌和有效的營銷渠道。中小企業為大企業貼牌、大企業為國外企業貼牌,這是容桂產業的群像。尤其是在容桂最知名的智能家電行業,國內傳統銷售渠道已基本被國美、蘇寧等渠道商所壟斷,普通企業難以進入或被層層盤剝。梁永健不得不尋找新的突破口。2008年,盛熙電器進軍淘寶。同年,萬和網上直銷商城正式上線。幾個月後,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的“寒冬”里,格蘭仕集團成立電子商務部,採取自建官方商城和入駐第三方平台並進的方式,進軍電子商務。隨後,格蘭仕與亞洲最大的購物網站淘寶網合作,在淘寶商城中試運營“格蘭仕官方旗艦店”。至此,容桂傳統家電製造企業陸續“觸網”,並催生了一批諸如小冰火人、九鼎、紅城等,專業為傳統制造企業提供網絡營銷和品牌塑造的“網絡經紀人”,以及SKG(艾詩凱奇)、盛熙電器等專業電商企業。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容桂全鎮共有中小微電商企業100多家,主要從事家電、電子產品、服飾、家具等網上銷售,總收入超過20億元(未含製造業企業的電子商務銷售收入)。此中,曾經默默無聞的盛熙電器,憑借其名為“貝爾萊德”的掛燙機,成功完成2億元的網絡銷售額,占到整個細分行業網購市場的40%,成為中國蒸汽行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傳統制造撞上電子商務,製造重鎮容桂正在上演新一輪的產業嬗變:在收穫新的市場渠道話語權的同時,這一渠道背後所蘊藏的大數據以及憑常識所難以判斷的市場微妙變化,將在容桂產業的供應鏈上產生難以預測的化學反應,或將推動生產組織模式、商務管理模式和貨物流通模式產生深刻革命,在更大層面上驅動產業的變革。2“代工大佬”倒閉背後的陰影一家2004年成立的服裝加工廠,客戶名單橫掃國內十大男裝品牌,一度被張槎街道列為“重點培育的骨幹企業”,但因為沒有定價權和掌控渠道,最終讓這家盛極一時的代工廠轟然倒閉。容桂是佛山鎮域經濟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佛山就是廣東乃至全國聞名的製造大市:2010年,佛山工業總產值就已突破1.5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五。其中,佛山陶瓷占中國總產量的六成以上、鋁型材占全國產量的三成以上、家電產量占全國的三成以上、家具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成左右……在這一系列數字背後,是�多星光熠熠的品牌,美的、格蘭仕、堅美鋁材、羅浮宮、蒙娜麗莎等,陣容龐大的佛山品牌方陣成為“有家就有佛山製造”的最佳詮釋。但即便是在如此光環之下,“佛山製造”同樣隱藏著類似于容桂企業的疼痛:過去30年快速的工業化過程中,依托香港和廣州的輻射,佛山製造以規模擴張的方式賺得盆缽滿盈。但不得不承認,快速突進的結果,便是大部分的佛山製造企業創新能力和渠道掌控能力不足,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仍然處於中低端的位置。不久前倒閉的張槎服裝業“老大哥”億海服飾有限公司(化名)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這家2004年成立,以“設計+代工”起步的服裝加工廠,一度被張槎街道列為“重點培育的骨幹企業”,客戶名單橫掃國內十大男裝品牌,頭頂勁霸男裝核心供應商光環。但同樣因為沒有定價權和商品渠道,在紡織行業進入微利時代後,日積月累的問題反映到資金鏈上,最終讓這家盛極一時的代工廠轟然倒閉。在“中國針織名鎮”張槎,“億海式”的陰影並未走遠。據統計,張槎3000多家針織服裝企業中,暫無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建立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也僅有7家。創新研發能力不足,使得絕大多數企業品牌影響力低或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依靠代工或貼牌生存;而由於缺乏有效的交易渠道,張槎針織企業沒法分享終端利潤,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辛苦費”。此種模式,在遭遇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土地或是廠房租金上漲等成本問題,以及持續的經濟大環境不景氣時,明顯缺乏抗風險能力。億海便是一個例子。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傳統的佛山製造及與之相伴而生的生產性服務業,如各類專業市場,成就了“佛山製造”的赫赫威名,也為這座城市完成了初期的資本積累,但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上升的土地、環境成本,以及城市自身的定位,開始反過來對“原生”產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企業因此“處境艱難”。這一點位於瀾石的禪業不鏽鋼有限公司負責人霍婉玲深有感觸。這家公司位於瀾石不鏽鋼交易中心,曾經門前擠滿大貨車。但從8月1日,佛山市交警部門正式按照最新“限貨”政策開出第一張罰單起,霍婉玲就覺得自己“快瘋了”:“一天也沒有幾輛貨車,整個交易中心冷冷清清。”搬遷,或許將成為霍婉玲們無奈之下的選擇。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早已在這幾年內重複發生:去年7月,因為5年無法擁有自己的物業,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廣順電器撤離禪城;同月,世界最大的鋁塑管生產企業日豐管傳出消息,因為八年謀地擴產未果,其總部將在今年遷離;今年初,促使佛山成為中國照相機產業基地之一的普立華,也傳出了外遷的消息。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下,本周禪城區經濟科技局調研報告所稱的,張槎針織企業未來5—8年內,生產環節全部外遷的消息,也就不那麼讓人驚訝了。3向“微笑曲線”兩端“進化”佛山製造如何轉型?在外界研究者看來,除了要加大技術研發之外,更要加快扭轉過去“重製造,輕流通;重加工,輕渠道”的結構性缺陷。生產過剩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曾經依靠規模擴張成就輝煌的“佛山製造”mini storage到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產業如何調整?“要沉下心來搞技術研發。”這是新加坡唯一集團副總裁,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楊建偉給出的建議。在他看來,佛山產業調整走得艱難,原因在於“太過急功近利,沒有投入也不捨得投入,沒有技術研發的東西”。“我們講技術,全世界共有三等,原創性技術在歐美,日本和韓國都是高端仿製,中國加亞洲其他國家叫低端仿製。”楊建偉以美國為例:全世界33%的科技研發投入在美國,60%科研成果轉化成商品,也是在美國。正是因為有投入,美國研發創新成果才如此豐厚。因此楊建偉建議政府:“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地方政府要支持,可以考慮出台優惠政策,企業研發投入可以‘抵稅’甚至免稅,只要企業真正用于研發,不做假賬,政府就可以大膽一點讓他們去做。”但在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看來,僅僅將“佛山製造”向“佛山創造”轉型,沒有強大而匹配的流通業,佛山仍然只能是“賺辛苦錢”,並不能讓佛山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有通過流通導向型模式,即將經營的重點從製造領域轉向流通領域,以流通帶動企業的轉型升級,才能彌補過去“重製造,輕流通;重加工,輕渠道”的結構性缺陷。■鏈接佛山產業流變明清時期:憑借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及強大的手工業,佛山在以商貿繁榮程度和手工業發達程度為衡量標準的評選中,同時當選天下“四大聚”和“四大鎮”的城市。清末至本世紀初:伴隨廣三鐵路和粵漢鐵路的相繼建成通車,水路衰落,佛山“四大聚”輝煌不再,之後百年內,重製造輕流通,重加工輕渠道的“鎮域經濟”經濟一家獨大。本世紀初至今:生產過剩成為時代大背景,缺乏流通渠道的“佛山製造”增速放緩,開始主動尋求製造與流通的融合。四大聚和四大鎮天下四大聚:佛山、北京、蘇州、漢口天下四大鎮:佛山、漢口、景德、朱仙這在佛山其實早有先例。早在明清時期,佛山就已憑借在附近匯入珠江的西江和北江,成為嶺南與嶺北地區貨物往來的交通樞紐,與北京、蘇州、漢口並成為“天下四大聚”。彼時,佛山出產的陶瓷、布匹、米酒、土紙等產品,通過四通八達的水路,“上溯湞水(北江),可抵神京,通陝洛以及荊吳諸省”,“西接肇梧,通川廣雲貴,下連順(德)新(會),通江門澳門。東達番(禺)東(莞),通石龍、惠州”,甚至經廣州出海遠銷東南亞和歐亞諸國。佛山也由此成為與“四大聚”齊名“四大鎮”之一。直到本世紀初,伴隨著廣三鐵路和粵漢鐵路相繼建成通車,水路運輸日漸衰落,佛山才走上了重製造而輕流通的道路。百年之後,歷史回歸。身在其中的佛山企業家,比旁觀者更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並付諸實踐:容桂家電企業陸續“觸網”,通過電子商務打開了一扇虛擬卻效果實在的渠道大門;而在禪桂中心城區,保利洲際、順聯國際、百花時代等多個城市綜合體拔地而起,積弱百年的商貿服務業強勢復興。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生產”向“流通”的導向轉變,佛山的產業和城市形態也正同步改變——在季華路、千燈湖兩大熱門城市板塊上,棟棟高聳的寫字樓與城市綜合體同步崛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佛山禪桂地區,目前在售和將售的寫字樓項目不下15個,寫字樓供應量超過200萬平方米,並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刷新中。與猛增的供給相適應,“製造業上樓”正從零星個案逐漸變得普遍。在王先慶看來,這正是佛山產業的一次升級。“整個工業化的進程中,最初一切圍繞著生產進行,看到有需求就趕緊建工廠、買設備、招人、開工,但到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是服從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王先慶認為,寫字樓經濟的崛起與製造業“上樓”,正是佛山工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進化的標誌。■觀察眼既要有“出處” 更要有“聚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那又是什麼力量在驅動著人的城鎮化?就佛山來說,能在短短數十年聚集起數百萬的人口規模,主要的驅動力便是產業。製造業的巨大需求,吸引來自外地的打工者源源而來,推動著佛山製造走向世界。在流水車間成長起來的產業工人,實現了在城市的夢想,也支撐起這座“製造重鎮”的脊樑。作為“四大鎮”之一,佛山製造的成名並非在當下。作為水路通達之地,佛山自古便是區域樞紐,據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獨特的區位條件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佛山冶鑄、紡織、制陶三大行業及其他�多的手工業名滿天下。俗話說“出處不如聚處”,佛山人更不會忘記商貿流通業曾帶給這座城市的榮耀。明清時期,佛山與京師(北京)、蘇州、漢口一道,並稱為“天下四大聚”。“聚”,即商品匯聚之所。作為當時的嶺南小鎮,佛山何以能和北京、蘇州、漢口這樣的大城市平起平坐?“聚”之所以成為“聚”,靠的是發達的內河航運體系。以漢口為例,從湖北北部順漢水而下,河南和山西運來豆類、小麥、棉花和皮毛。順長江而下,從四川和西南運來鴉片、茶葉和油。佛山靠的也是內河航運——北江與西江。但內河航運時代早已遠去。清承明制,河運漕糧,但從道光年間開始,即試行漕糧海運,鹹豐朝以後,海運更成為漕糧運輸的主要途徑。這種運輸方式的變化,對清代運河經濟區和沿海經濟區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河運漕糧,直接推動了運河沿岸城鎮的繁榮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漕糧海運,則構成運河帶經濟區衰落的重要原因。內河航運式微對商貿流通業的衝擊同樣發生在佛山。上世紀初,廣三鐵路和粵漢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因水路而興的佛山,商貿流通業地位下降,“四大鎮”之名蓋過“四大聚”之名。內河—海運—陸路—空港,這是近現代以來交通運輸方式變遷的脈絡,商貿流通業的興盛與衰敗也與這一變遷一脈相承。尤其是在近三十多年來,佛山製造所爆發出的巨大能量,更是進一步掩蓋了“聚”的光芒。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佛山重生產而輕流通,這是交通運輸體系變遷下的不得已為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佛山重製造而輕創造,亦是內外部環境驅動的慣性使然;而在生產過剩的時代,在成本高企、利潤降低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的製造業向創造創意、渠道掌控等“微笑曲線”的兩端擴張,已經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讓佛山看到了商貿流通業復興的曙光。在電子商務時代,無論是內河、海運,還是陸路、空港,似乎都沒有從前那麼重要。與看得見的物流相比,看不見的信息流重要得多。與占據交通要塞相比,占據平台、集聚信息重要得多。電子商務徹底打破了地理與交通對商貿物流業的局限。而在發展以電商為代表的新興商貿渠道上,佛山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有著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二是有著通達世界的品牌集群,三是有著靠近廣州乃至港澳的區位和人才優勢。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容桂等�多佛山製造業重鎮嘗試將傳統制造與電商渠道嫁接,這將給佛山帶來在生產管理、物流管理乃至數據管理的全新變革。如果說曾經的“中國四大鎮”是屬於製造層面的佛山榮光,那麼“中國四大聚”則是屬於商貿層面的佛山榮耀。只不過,在工業化階段,渠道掌控力逐漸被生產製造力所超越。而如今,邁入新型城鎮化階段的佛山,內生的需求與市場的反應,都在呼喚著以生產製造為內涵的“鎮”,與以創新、渠道為內涵的“聚”加速融合。“鎮”與“聚”的融合,也必將為佛山的新型城鎮化注入更強大的力量。圖片說明:佛山新型城鎮化驅動力依然是製造業,其發展已經來到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資料圖片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7 的頭像
    miniddy7

    miniddy7的部落格

    minidd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