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視角不少專家已警覺到多屏對社交生活的負面影響,儲存使用者因依賴屏幕媒體,而逐漸失去與同個時空的人事物進行真切互動,形成了越多屏、越連結,但也更疏離、更寂寞的現象。在科技掛帥的社會,我們熟練地移轉于大小屏幕間,個個成為訓練有素的數位遊牧民族。白天上班上課時,大家全神貫注地緊盯著電腦;忙碌了一天後,在地鐵上繼續用智能手機社交,發短信聯絡感情或上面簿關心親友動態,也有不少人以平板電腦閱讀新聞、玩遊戲或觀看YouTube短片;待夜幕低垂時,和家人一起當沙發馬鈴薯,打開日益聰明的電視,輕鬆一下;即使星月閃耀,人們目光仍然留連忘返于屏幕之間;睡眼惺忪時,還是得慣性地用一下手機,才能進入夢鄉……這樣以屏幕開始和結束一天的情節,想必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因為多屏(multi-screening)的使用行為已盤根錯節地深入生活各層面,輾轉于屏幕間似乎就串聯起現代人的歲月。根據穀歌2012年的研究,每人一天平均在屏幕媒體上消費數位內容的時間,占媒體使用總時數高達90%,美國人至少每日花4.4小時在不同的屏幕上,而台灣一份“2013台灣媒體趨勢報告”指出,當地民�至少有68%時間花費在屏幕媒體上,且有日漸攀升的走勢,這些數據印證了近來“內容為王,多屏使用為後”之說。多屏設備的方便性、靈活性和可移動性讓屏幕遊牧族可隨心所慾,不自覺地就貢獻了大把寶貴的時間,尤其是習慣多工(multi-tasking)年輕的族群,更是樂於跳躍于屏幕間。一般而言,此種多屏、多工的媒體使用,較難專注,但穀歌調查結果卻顯示,多屏使用者反而認為效率因此提升,並對於節省的支離破碎時間感到沾沾自喜。雖然新加坡目前尚未有多屏媒體使用行為的相關調查,但隨處可見老少低頭族沉迷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世界,看來本地人對於屏幕媒體的黏著度應是較歐美有過之而無不及。到底人們是如何選擇使用何種屏幕呢?答案是:“情境”主宰一切。無論是時間、地點、使用目的和心態都會影響設備的選取。穀歌多屏研究發現:通常電腦適合從事複雜的活動,讓工作具有效率和生產力,同迷你倉也是吸取資訊的最佳管道;相較之下,平板電腦是傾向于自娛用途;而具有連結功能的智能手機,主要是用來溝通,其次才是休閒娛樂。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多屏世界中,電視的傳統角色面臨轉型與質變,市場分析預測:當觀�不在乎是透過何種屏幕觀看影音時,他們對電視媒體的忠誠度就會下降,最終觀�將選擇最便宜、簡易或方便的方式。由於看電視不再局限于單一屏幕,穀歌研究顯示:77%的美國電視觀�會使用“第二屏幕”,同時進行搜尋電視內容相關資訊等活動,不少年輕人邊看節目、邊用手機和朋友短信中國對談或上推特回應Hashtag主題,形成看電視與虛擬社交同步的新現象。在“數位媒體與創意實務”的課堂討論,我發現無論是新加坡學子或歐美交換生全都是多屏使用者,並有“第二屏幕”使用習慣。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喜愛被動地看大屏幕電視,在享受高品質影音之際,又分心用手機或其他屏幕進行社交或上網活動。現今年輕人的屏幕使用行為是多元重疊又忙碌的,瑞典學生J愛邊看電視直播的運動賽事、邊推文分享或和朋友在面簿討論;法國學生P則提到在電腦上做功課的空隙,他會用手機看YouTube短片或發短信。為了解多屏媒體的新發展,我帶領學生參訪南洋理工大學電腦工程系助理教授文勇剛所研發的“雲端社交電視”,大家親眼見識系統可以透過QR碼和手機應用程式,瞬間把影音等內容移轉于各屏幕間,同時還能與社群進行多媒體互動或影像視訊對話。贊歎于雲端社交電視優越的多屏功能之餘,學生卻語出驚人地說:倘若自制力較低的兒童或青少年一旦擁有這項多屏科技,是否會讓他們的世界更黏著于屏幕上,失去更多與現實環境和人際互動的時間與機會呢?其實,不少專家已警覺到多屏對社交生活的負面影響,使用者因依賴屏幕媒體,而逐漸失去與同個時空的人事物進行真切互動,形成了越多屏、越連結,但也更疏離、更寂寞的現象。在此提醒終日移動于大小屏幕的遊牧族們,別忘了不時要抬頭欣賞藍天白雲,瞧見家人瞳孔中自已的倒影,並向周遭綻放一朵真誠的微笑!(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廣播電視與電影學系助理教授)mini stor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7 的頭像
    miniddy7

    miniddy7的部落格

    minidd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