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李勇 楊明 青木 ●本報記者 謝戎彬 王躍西 ●甄翔 柳玉鵬一場被許多外媒稱為“救援大戲”的極地營救活動在南極海域持續上演。最新加入的是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self storage“幾乎擁有世界最強破冰能力”的“北極星”號5日從澳大利亞出發,前往南極營救被厚冰圍困的中國“雪龍”號和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雪龍”號此前成功完成對“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卻使自己陷入浮冰圍困之中。在感嘆南極凶險的同時,也有人忍不住批評“肇事”的俄羅斯科考船:一支遊客和科研人員混搭隊伍的“冒失”惹出如此大的麻煩,把中澳等國真正的科考活動攪黃了。澳大利亞方面還開出高達40萬澳元的“救援賬單”。透過這次救援,有不少外媒看到中國不斷擴大的極地腳印:盡管“雪龍”號救援受阻,但中國探索的邊界卻越來越寬,希望成為科技強國的中國,擴大南極科考絕不會只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企鵝。“雪龍”號準備兩個脫困方案“南極的救援大戲”,德國《明鏡》周刊5日寫道,“雪龍”號用直升機救出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的乘客,但“救世主”自己也被南極的堅冰封住。現在又一艘救援船在趕赴南極的路上——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應澳大利亞、俄羅斯和中國方面請求,美國海岸警衛隊的“北極星”號破冰船5日從澳大利亞出發前往南極海域營救被厚冰圍困的中俄科考船。美國海岸警衛隊太平洋區司令祖昆福特說:“我們一直準備好在地球表面最遙遠、最艱苦的環境之一提供協助,我們對此義不容辭。”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局表示,“北極星”號預計經過7天航行抵達中俄船隻被困的南極聯邦灣。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北極星”號長122米,比中國“雪龍”號略短,但它是世界最強大的非核動力船隻之一,能以3節航速連續破1.8米厚冰,倒車衝擊可破6米厚堅冰。英國廣播公司稱,“北極星” 號據信是當今世界破冰能力最強的破冰船之一。1月2日,中國“雪龍”號通過直升機將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的52名乘客和科學家成功轉移到澳大利亞“南極光”號破冰船上,但“雪龍”號隨後也被困。在“南極光”號上的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說,目前局勢具有吊詭的意味。法新社稱,“雪龍”號目前被浮冰圍困,部分海冰厚度達4米,距離開闊水域21公里。在美國破冰船前往救援的同時,中俄被困科考船也在積極尋求自救。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5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雪龍”號在撤離浮冰區時遇到阻力,目前雖然受困,但安全無虞。科考船、人員和裝備都是安全的,油量充足。這兩天,“雪龍”號附近刮偏東風,東向水域浮冰向船體聚集,這使科考船周圍浮冰範圍擴大。根據天氣情況,預計6日下午開始,天氣系統出現轉換過程,7日凌晨轉為西北風向,“雪龍”號右側浮冰可能被風吹鬆動,這是“雪龍”號靠自身破冰能力向外突圍的好時機。如果這次時機過短,浮冰消散程度有限,最終不能突圍,我們再實行第二套方案——向救援俄羅斯科考船的美國“北極星”號求助。“目前,我們還沒有正式向美方提出求助要求”。俄塔社5日援引“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長基謝廖夫的話說:“我相信,風向會發生改變,我們會自行脫險。如果不行,美國破冰船會來幫助我們脫險。”曾隨同“雪龍”號參加南極科考活動的《人民日報》記者余建斌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雪龍”號受困源於多方面因素,既包括天氣和冰情因素,也因為它的破冰能力有限。“雪龍”號是中國于1993年從烏克蘭購買的一艘極地破冰船改造而來的科考船,破冰能力在南極應該算中等水平,夏季在南極普通浮冰區航行沒有問題,但遇到兩三米以上的冰區,破冰就比較困難。“2008年12月,我隨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接近南極邊緣時,曾經遭遇過類似嚴重冰情,當時‘雪龍’號一天只能前進60米。”這次受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救援俄羅斯船,“雪龍”號在難得的較好氣迷你倉條件下進行救援而不是撤離,救人是第一位的。“冒失肇事者”遭到批評作為靠近北極的大國,俄羅斯是世界上擁有破冰船最多的國家之一。《環球時報》記者曾去過號稱“極地首都”的摩爾曼斯克,那裡幾乎是所有俄羅斯破冰船的母港,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北極”級核動力破冰船。在那裡,記者還見到世界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雖然已服役50多年,但它那擁有奇怪外形的巨大身軀停泊在蒼涼的巴倫支海上,讓人印象深刻。俄新網4日稱,目前世界上功率超過1萬馬力的破冰船有大約50艘,俄羅斯數量最多,約為18艘,其中有6艘核動力破冰船,它們是俄開發北極的利器。雖然俄擁有多艘世界上最先進的核動力破冰船,但都在北極地區活動,鞭長莫及。“一艘俄羅斯科考船的冒失行動居然把那麼多國家的科考破冰船都難住,這表明南極海域的危險性和在南極實施緊急救援的複雜性,一些科學家對‘不必要的科考’行為提出批評,並提出一個實際問題:這麼多國家出動這麼多船,誰來承擔救援成本?”法國《十字架報》的質疑代表了不少人對“肇事者”的態度。法新社5日稱,被困的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搭載22名科學家、26名付費遊客、4名記者和22名船員。營救行動引發一些批評。除了“雪龍”號,澳大利亞的“南極光”號和法國的“星盤”號破冰船也都中斷南極科考任務趕來營救。法國極地研究所所長伊夫·弗雷諾表示,這場救援大戲迫使法國科學家放棄為期兩周的海洋科考活動。他說:“不過我們相對還算比較幸運,中方不得不取消全部科考計劃,澳大利亞同行非常生氣,因為他們整個夏天都完蛋了。”《澳大利亞人報》以“極地救援耗資40萬澳元”為題稱,納稅人將為營救俄羅斯科考船上的科學家、遊客和記者支付40萬澳元大單。澳大利亞環境部長亨特說:“這件事提醒所有在南極海域活動的人,無論是捕鯨者、示威人士、相信氣候變化的或者持不同觀點的,都必須將安全置於其他一切事情之上。”對於外界的批評,“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負責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氣候變化教授克里斯·特尼奮起回擊,他在英國《觀察家報》上撰文說,這次科考活動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一次輕鬆歡快的旅遊活動,活動受挫主要是運氣不佳,而不是人為失誤。“中國從月球到南極”“隨著中國不斷探索,南極變成另一個邊疆”,美國《商業周刊》的報道標題則代表了一些外媒對這場救援的另一種解讀。文章稱,從聖誕前夕開始受困南極的這些人是幸運的,因為中國正努力成為全球科技強國。俄羅斯科考船上52名乘客被困南極堅冰長達9天,最後是中國直升機將他們轉移至安全地點。“雪龍”號去年11月從上海出發,開始第30次南極之旅。為了擴大在南極的存在,中國政府撥款在南極建立第四座基地。中國也在擴大它在北極的腳印,“雪龍”號早已四赴北極。中國的探索行動並不僅限于南北兩極,中國還在進行深海探索,並成為亞洲各國太空探索新浪潮中的佼佼者。德國《日報》以“中國從月球到南極”為題稱,“雪龍”號援救行動受阻 ,不僅說明救援行動的難度,而且也表明中國已滲透到世界最偏遠的區域,不僅限于探測器進入太空、踏上月球。《華爾街日報》5日稱,中俄船隻遇困顯示了南極附近的嚴酷條件,盡管如此,這一地區仍吸引越來越多的科研和戰略關注。倫敦大學地緣政治學教授克勞斯·多茲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撰文說,“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乘客的安全獲救歸功于國際合作,1959年出台的《南極條約》要求所有簽字國彼此合作。現在中國已成為主要的極地探索國,中國認為南極為全球共有,它不僅遵循《南極條約》的規則,而且主張在南極擁有利益。與其他探索國一樣,中國也對南極潛在的資源感興趣,澳大利亞等國擔心中國的極地腳步。中國南極大救援也許是時代正在發生變化的跡象。香港《南華早報》5日稱,這次挫折不會阻礙中國探索南極的雄心,中國在“雪龍”號被困後馬上宣佈將建造一艘比“雪龍”號更先進更大的新破冰船。▲迷你倉將軍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7 的頭像
    miniddy7

    miniddy7的部落格

    minidd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