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經常被稱為虛擬世界,self storage但這個系統是實在的,其影響力是真實的,根本就是現代世界和市民生活的一大環節。互聯網作為科技進步的產物,其本質具有傳播速度快、成本低、範圍廣、即時性、資訊存量高、互動性強、訊息發布渠道零散的特點和優勢,注定其潛在的政治性功能十分強大。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政治事件也一早證明了,互聯網的政治角色愈來愈重要,愈來愈能夠左右民情,無疑是當代政治的重要一環。以香港為例,最近幾個月,曾經炒得熱烘烘的「林慧思事件」顯然是由網民力量主導,倒迫主流傳媒和政黨關注的政治事件;至於日前的「發牌風波」,如缺乏網絡平台的發酵,其持續性及聲勢亦必然大大減弱。筆者未確切統計過,但印象之中,在政治上的互聯網應用還未普及之前,一些持續性的民間政治運動是不常見的,而維繫�政治運動的動力,則很大程度依賴報章刊物的推波助瀾。而過去幾年,持續性的群眾運動顯然愈來愈多,例如反高鐵運動、反國教運動、反政府運動、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民間聲援碼頭工人罷工、拒絕大陸化運動、HKTV事件等,其運動持續發酵的能量則往往來源於網上的動員。想一想,透過報刊來動員群眾及維繫群眾熱情的成本比較高,還是互聯網的成本較高呢?既然運用互聯網的成本較低,食髓知味,群眾運動的數量愈來愈多,豈非完全能夠預期?筆者深信,在山雨欲來的「佔中運動」中,互聯網在該運動的延續性上,也必迷利倉佔據非常關鍵的位置。近日,網上流傳�一些中央領導的講話,反映了中央政府對網絡工作的重視。然而,本港建制派在網絡工作上又投放了多少資源?反對派的《蘋果日報》和《主場新聞》兩大媒體,其Facebook粉絲分別有34萬和9.5萬名之多,每星期瀏覽量以百萬計,發揮了非常重大的政治影響力;至於親政府陣營的一面,又有哪一份報刊設立了官方Facebook網站,並活躍地發放資訊?反對派政客經常透過Facebook發布時政觀點,引起廣泛轉載和討論,建制派一面則低調得多了。量變帶來質變,當反對派掌握了話語權,年輕人在網絡上接收的資訊絕大多數來自反對派,他們的討論平台也是由反對派設立的,其意識形態怎可能不傾向反對派的一邊?曾經有人判斷,在Facebook上,傾向反對派和建制派的資訊比例約為9:1,但從兩邊平台的會員數量來看,建制派的資訊量絕對連一成也沒有!當然,互聯網工作並不完全等同於Facebook工作,但Facebook乃係目前最流行、影響力最大的網絡平台,很多國家的政府、政黨和政客也相當重視這平台,政治功能強勁,倒是不爭事實。建制派雙手奉上,反對派何必客氣?如建制派意識到網絡工作的重要性,應立刻投放更大資源,盡快構建自己的網絡媒體,把道理講清楚,爭奪話語權,促進社會的多元討論。互聯網是新時代的潮流,不能落後。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iddy7 的頭像
    miniddy7

    miniddy7的部落格

    miniddy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